不得不说日本人骨子里真是挺变态的,他们写的东西里总是包含一些很扭曲很荒诞不经的玩意,像是性开放(恋童恋母乱伦出轨滥交……)啊,血腥暴力啊,凌虐啊之类的,背离了社会的普世价值观,对人性阴暗与扭曲的描写数不胜数,表达中充满了忧郁与颓废,而同时他们对于美学的造诣也确实够深,典型的便是日本美学的三大概念物哀、幽玄和侘寂,阅读他们的作品总是能或深或浅地感觉到一种作为共性的韵味在里面。
当然,这些特性都是经由日本这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这方面也不多说了都是题外话,我个人对其的了解程度也仅限一些皮毛而已,重点还是在这部作品本身,本作在我看来就是很典型的日本人那种把扭曲和美结合在一起的作品,这类作品在早期的gal里十分常见,我之前就玩到过好几个了,有一部叫“虹を見つけたら教えて。”给我的感觉就跟本作出奇地相似,都是雨啊彩虹啊精神病人啊伤痛啊之类的元素,但是那部我打到中途就弃了,因为角色素质和情节设计实在太粪,毫无章法地一通乱“扭”,最后展现出来的别说扭曲了简直就是弱智,这部好歹有点正规军的样子,也是被氛围和女主的人设吸引着打完了,扭曲和美感始终伴随着这个故事,相辅相成。但是这两部分得分开来讲,因为难免会有一部分拖累另一部分的情况,扭曲这部分很明显因为剧本家笔力的问题而没有放开来写,追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于是写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卖惨+互相救赎”小剧场,当然具体到情节来说还是写得有点小崩,好在没有崩过头从扭曲变成傻逼,于是便可以放开手脚让美感来带飞整部作品,至少剧本家的文笔还算有特色,能写出一些优美的句子勾勒出富有诗意的氛围,融情于景,配乐的选取也很优秀,部分cg的手绘风格更是为整体的氛围添上一层朦胧感。
首先标题就很美,让人联想到《雨中曲》,但本作并不是那么浪漫俏皮的积极向上的作品,而是充满了颓废气质的郁作,“雨”中所寄托的是一份沉重到快要将人压垮的思念,过去初恋“雨”的病逝为我的人生带来了永恒的雨季,那雨声淅淅沥沥,仿佛永不终结,使人驻足停留,无法前行。“如果下雨了,我就来见你”,过去的约定既是甜蜜的耳语,又是悲伤的诅咒,黏腻地,潮湿地将人捆绑,这份安心感,停滞感,促成了一段只为了走向结束而存在于此的人生。雨是流动的诗,然而若是这雨下个不停,这份流动便也成为了永恒流动着的静止,在静止的世界中活着真的很安心,却也痛苦,她永远地活在我的记忆中,为了不让我记忆中的她再次死去,我也无法死去,我会为了留住这份记忆而活,于是我便成为了永远活在过去之人,成为了没有未来的,不存在于世上任何地方的存在。但也许,我也一直在渴望着,等待着,有个人能在我的头顶撑起一把伞,替我隔开绵绵细雨的侵蚀,带我逃离这场雨季;或是亲自化身为伞,温柔地将我包裹,为我抵挡住过去的悲伤洪流,我们相融在一起,我会背负起她的过去,她也会慢慢抚平我的伤痛,让雨季结束,让时间流动。
如果约定成为了将我束缚的诅咒,那就让它结束吧。 如果流动的雨使我的人生静滞,那就让它停下吧。 雨啊,就把你最美的样子,留在我的回忆之中吧,我不会忘记,但也不会再停留了。 下次,也在晴朗的日子里,去看看雨吧。 一定,那雨后的彩虹,会救赎我,会救赎她,也会救赎雨吧。
咳咳,虽然写了一些看起来像是结束语的句子,但还没完,还是要简单讲一讲扭曲的,毕竟我就是奔着看扭曲而来的,什么伤感,什么忧郁,什么朦胧美那都是附带体验的,雨确实很美,名为“雨”的女孩子身上也带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洁白无暇的美感,虽然这些作为氛围作来说同样很重要,但如果内在是空洞无物,那“氛围作”的名号只会是最后一块遮羞布,只不过留点体面罢了,你再是什么氛围大师也没用,毕竟作品中反复强调的“人生是一首叙事诗”,那人生不能光有“诗”对吧?“叙事”才是根基。当然我这里并不是简单地把美归为氛围,把扭曲归为叙事,而是两者应该是融于一体的,故事是诞生扭曲的土壤,诗是扭曲的催化剂,同样地,美通过文字与配乐结合塑造出的氛围所表现,但也离不开鲜活的经历和富有生命力的故事,不然便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诗赋予了扭曲以美,故事也为美带来了扭曲情感的张力,在优秀的作品中两者正是天生一对。
但这部作品要说优秀,在我看来肯定是言过其实了。扭曲的本质是原本正常的事物被扭曲成了别的形状,或是过度,或是变异,爱会扭曲成疯狂,偏执,甚至是“爱他到了想要杀死他”的病态的爱,死亡有时候在他们的眼中反而成为了爱的终极形态,如“因为世上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爱,但死亡是唯一永恒不变的事物,若是为了铭记此刻的爱,而为其铭刻上名为“死亡”的永恒,它便成为了真正永恒的爱”的想法便是对爱的一种极度扭曲。而本作中的扭曲,并非环境扭曲所导致的角色扭曲,而是个例经历所促成的,对于男主来说是对逝去初恋的爱被扭曲成一生都不愿放下的执念,对悠来说是作为普通人的人生与价值观的扭曲,对美佳来说是爱被扭曲成了疯狂的嫉妒,对みつき来说是身为人的价值被无限贬低后为了自我保护而诞生的另一人格,每一条故事线都有不少看点,对于如何描述这份扭曲的形状,以及如何处理这份扭曲的结局,都是相当考研剧本家笔力的部分。而在我看来本作只有男主的故事线处理得还算合格,也仅仅只是合格了,比没有要好的那种,至少那种颓废的精神状态以及浓烈的思念完全向我们展示出来了,终将结束的雨季也在传递着一种充满希望的达观,但是,关于为何男主对雨的思念能有如此之深,以至于过去了整整四年还是念念不忘,也就是男主和雨的感情线,那是描绘得相当潦草,回忆杀中的三言两语就道尽了过去一切,导致我很难入戏,真的代入不了男主的这种精神状态。当然也可以说是留白,故事讲得太具体,美感便会褪色三分,要保持这种朦胧的美,维持雨的神秘感,或许作品也是为此做出了不少牺牲吧。至于三位女主,那便是真正的潦草了,三位都是那种定式般的“需要被男主拯救同时拯救男主”的角色,怎么惨怎么来,反正又是被打药又是缺爱又是被凌辱的,心理也是照着最简单的,怎么苦和难受怎么来,反正结尾都是收束至定式救赎。或许最让人不满的便是,扭曲几乎全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完成时,而现在进行时的只有对过去简略的描述,以及既定的救赎结局了,而其中对于女主的心理描写是极度缺位的,很难看到角色的内心挣扎与自我和解的变化过程,这也几乎锁死了作品的上限,最多也就是一部良作水平的氛围作而已。
不过说这么多,我还是喜欢这部作品的,虽然是个潦草的玩意,甚至有两条路线疑似工期问题被砍掉了大半,但这类作品所带来的那种氛围美的享受果然无论到了何时都让人拒绝不了啊。
不得不说日本人骨子里真是挺变态的,他们写的东西里总是包含一些很扭曲很荒诞不经的玩意,像是性开放(恋童恋母乱伦出轨滥交……)啊,血腥暴力啊,凌虐啊之类的,背离了社会的普世价值观,对人性阴暗与扭曲的描写数不胜数,表达中充满了忧郁与颓废,而同时他们对于美学的造诣也确实够深,典型的便是日本美学的三大概念物哀、幽玄和侘寂,阅读他们的作品总是能或深或浅地感觉到一种作为共性的韵味在里面。
当然,这些特性都是经由日本这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这方面也不多说了都是题外话,我个人对其的了解程度也仅限一些皮毛而已,重点还是在这部作品本身,本作在我看来就是很典型的日本人那种把扭曲和美结合在一起的作品,这类作品在早期的gal里十分常见,我之前就玩到过好几个了,有一部叫“虹を見つけたら教えて。”给我的感觉就跟本作出奇地相似,都是雨啊彩虹啊精神病人啊伤痛啊之类的元素,但是那部我打到中途就弃了,因为角色素质和情节设计实在太粪,毫无章法地一通乱“扭”,最后展现出来的别说扭曲了简直就是弱智,这部好歹有点正规军的样子,也是被氛围和女主的人设吸引着打完了,扭曲和美感始终伴随着这个故事,相辅相成。但是这两部分得分开来讲,因为难免会有一部分拖累另一部分的情况,扭曲这部分很明显因为剧本家笔力的问题而没有放开来写,追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于是写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卖惨+互相救赎”小剧场,当然具体到情节来说还是写得有点小崩,好在没有崩过头从扭曲变成傻逼,于是便可以放开手脚让美感来带飞整部作品,至少剧本家的文笔还算有特色,能写出一些优美的句子勾勒出富有诗意的氛围,融情于景,配乐的选取也很优秀,部分cg的手绘风格更是为整体的氛围添上一层朦胧感。
首先标题就很美,让人联想到《雨中曲》,但本作并不是那么浪漫俏皮的积极向上的作品,而是充满了颓废气质的郁作,“雨”中所寄托的是一份沉重到快要将人压垮的思念,过去初恋“雨”的病逝为我的人生带来了永恒的雨季,那雨声淅淅沥沥,仿佛永不终结,使人驻足停留,无法前行。“如果下雨了,我就来见你”,过去的约定既是甜蜜的耳语,又是悲伤的诅咒,黏腻地,潮湿地将人捆绑,这份安心感,停滞感,促成了一段只为了走向结束而存在于此的人生。雨是流动的诗,然而若是这雨下个不停,这份流动便也成为了永恒流动着的静止,在静止的世界中活着真的很安心,却也痛苦,她永远地活在我的记忆中,为了不让我记忆中的她再次死去,我也无法死去,我会为了留住这份记忆而活,于是我便成为了永远活在过去之人,成为了没有未来的,不存在于世上任何地方的存在。但也许,我也一直在渴望着,等待着,有个人能在我的头顶撑起一把伞,替我隔开绵绵细雨的侵蚀,带我逃离这场雨季;或是亲自化身为伞,温柔地将我包裹,为我抵挡住过去的悲伤洪流,我们相融在一起,我会背负起她的过去,她也会慢慢抚平我的伤痛,让雨季结束,让时间流动。
如果约定成为了将我束缚的诅咒,那就让它结束吧。
如果流动的雨使我的人生静滞,那就让它停下吧。
雨啊,就把你最美的样子,留在我的回忆之中吧,我不会忘记,但也不会再停留了。
下次,也在晴朗的日子里,去看看雨吧。
一定,那雨后的彩虹,会救赎我,会救赎她,也会救赎雨吧。
咳咳,虽然写了一些看起来像是结束语的句子,但还没完,还是要简单讲一讲扭曲的,毕竟我就是奔着看扭曲而来的,什么伤感,什么忧郁,什么朦胧美那都是附带体验的,雨确实很美,名为“雨”的女孩子身上也带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洁白无暇的美感,虽然这些作为氛围作来说同样很重要,但如果内在是空洞无物,那“氛围作”的名号只会是最后一块遮羞布,只不过留点体面罢了,你再是什么氛围大师也没用,毕竟作品中反复强调的“人生是一首叙事诗”,那人生不能光有“诗”对吧?“叙事”才是根基。当然我这里并不是简单地把美归为氛围,把扭曲归为叙事,而是两者应该是融于一体的,故事是诞生扭曲的土壤,诗是扭曲的催化剂,同样地,美通过文字与配乐结合塑造出的氛围所表现,但也离不开鲜活的经历和富有生命力的故事,不然便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诗赋予了扭曲以美,故事也为美带来了扭曲情感的张力,在优秀的作品中两者正是天生一对。
但这部作品要说优秀,在我看来肯定是言过其实了。扭曲的本质是原本正常的事物被扭曲成了别的形状,或是过度,或是变异,爱会扭曲成疯狂,偏执,甚至是“爱他到了想要杀死他”的病态的爱,死亡有时候在他们的眼中反而成为了爱的终极形态,如“因为世上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爱,但死亡是唯一永恒不变的事物,若是为了铭记此刻的爱,而为其铭刻上名为“死亡”的永恒,它便成为了真正永恒的爱”的想法便是对爱的一种极度扭曲。而本作中的扭曲,并非环境扭曲所导致的角色扭曲,而是个例经历所促成的,对于男主来说是对逝去初恋的爱被扭曲成一生都不愿放下的执念,对悠来说是作为普通人的人生与价值观的扭曲,对美佳来说是爱被扭曲成了疯狂的嫉妒,对みつき来说是身为人的价值被无限贬低后为了自我保护而诞生的另一人格,每一条故事线都有不少看点,对于如何描述这份扭曲的形状,以及如何处理这份扭曲的结局,都是相当考研剧本家笔力的部分。而在我看来本作只有男主的故事线处理得还算合格,也仅仅只是合格了,比没有要好的那种,至少那种颓废的精神状态以及浓烈的思念完全向我们展示出来了,终将结束的雨季也在传递着一种充满希望的达观,但是,关于为何男主对雨的思念能有如此之深,以至于过去了整整四年还是念念不忘,也就是男主和雨的感情线,那是描绘得相当潦草,回忆杀中的三言两语就道尽了过去一切,导致我很难入戏,真的代入不了男主的这种精神状态。当然也可以说是留白,故事讲得太具体,美感便会褪色三分,要保持这种朦胧的美,维持雨的神秘感,或许作品也是为此做出了不少牺牲吧。至于三位女主,那便是真正的潦草了,三位都是那种定式般的“需要被男主拯救同时拯救男主”的角色,怎么惨怎么来,反正又是被打药又是缺爱又是被凌辱的,心理也是照着最简单的,怎么苦和难受怎么来,反正结尾都是收束至定式救赎。或许最让人不满的便是,扭曲几乎全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完成时,而现在进行时的只有对过去简略的描述,以及既定的救赎结局了,而其中对于女主的心理描写是极度缺位的,很难看到角色的内心挣扎与自我和解的变化过程,这也几乎锁死了作品的上限,最多也就是一部良作水平的氛围作而已。
不过说这么多,我还是喜欢这部作品的,虽然是个潦草的玩意,甚至有两条路线疑似工期问题被砍掉了大半,但这类作品所带来的那种氛围美的享受果然无论到了何时都让人拒绝不了啊。